戏子就是来钱快,现如今娱乐圈的门槛低,低到只见皮囊,不见灵魂,长得人模人样,一张嘴就是“文化沙漠”,他们脑袋空空,四肢发达,镜头前随便“演戏”,就拿着天价片酬,连央媒都忍不住怒批他们。
目不识丁,德不配位的他们依旧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,不禁让人质疑:他们凭什么走红?
不知从何时起,我们连“老师”这个称呼都说不出口了,面对某些演员,你刚想尊称一句,脑海里却自动弹出他们那些让人脚趾抠地的名场面,话到嘴边,生生咽了回去。
这并非观众苛刻,官媒都忍不住下场,把“绝望的文盲”这种毫不留情的词,直接拍在了一些流量明星的脸上,所谓“一级演员”的头衔,也渐渐盖不住某些人知识储备的漏洞。
空有一张毫无瑕疵的脸,话却说不明白,字也写不对,这已经不是什么偶然的尴尬,而是一种正在蔓延的“行业病”。
一位老戏骨忧心忡忡,他甚至建议给被提名的演员搞个文化摸底,比如写篇论文,听着像个玩笑,可里面的苦心谁不懂,花瓶再美,终究是空的。
有些笑话,甚至都不需要刻意去编,有个顶着一张阳光帅气脸蛋的小生,对着镜头,一脸真诚地宣称自己是“奇数控”,粉丝们正等着他说出7或13,他却脱口而出:“比如10、30、50。”空气瞬间凝固。
被问到为什么不尝试某种风格的衣服,他一句“我驾权不了”,让主持人愣了半天,才反应过来他说的是“驾驭”,那份尴尬,隔着屏幕都能溢出来。
这种事,简直是病毒式传染,另一位粉丝亿万的顶流,在直播里把“游”字写得像个外星符号,采访时被问到对角色的理解,耿直地回答“我不知道”。
粉丝们绞尽脑汁,把这解释为“真实”“可爱”,甚至搬出他特殊的成长背景当挡箭牌,可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:作为公众人物,连基本的专业素养都丢了,这还怎么“真”。
如果说上面的只是小翻车,那下面这些,就是连人带车一起滚下了悬崖,一位常年扮演知识分子的资深演员,儒雅随和的气质深入人心,结果在一次访谈里,他对着镜头侃侃而谈,煞有介事地分析起了“诺贝尔数学奖”。
一个压根不存在的奖项,瞬间把他那身“文化人”的长衫扒得干干净净,原来,那份书卷气,不过是演技的一部分。
更离谱的,是新生代女星赵露思,在严肃的国际交流活动上,她张口就把年份说错,急得身边人赶紧打圆场,脸都丢到了国外,而她本人,似乎对无知毫无所谓,甚至曾得意洋洋地自曝数学只考十几分,这种以无知为荣的态度,像一颗毒种子,不知道会带歪多少模仿她的年轻粉丝。
如果说没文化只是业务能力问题,那伪造文化,就是赤裸裸的欺骗了,有位演技备受认可的实力派,一直顶着“北电博士”的光环,苦心经营着自己的“学霸”人设,这顶帽子,曾为他赢得了无数赞誉和资源。
然而,大厦的崩塌,只因一句无心之问,一次直播中,他面对粉丝的提问,竟一脸迷茫地反问:“知网是什么东西?”
一句话,炸翻了整个互联网。一个博士,不知道“知网”这个学术论文的命根子?这玩笑开得是不是太大了点,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,人们不相信,也不愿相信,一个代表着最高学历的头衔,竟能如此轻易地被一个连门都没入的人摘取。
尽管他本人和团队紧急公关,称之为“玩笑”,但愤怒的网友早已把他过往的论文扒了个底朝天,抄袭,语病,逻辑混乱,学术上的底裤被彻底戳破,最终,校方介入调查,一纸通告撤销其博士学位。
这场“成也学历,败也学历”的闹剧,不仅毁掉了他个人的前程,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抽在了整个社会的脸上。
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了,归根结底还是“流量”这碗饭,太好吃了,当一张脸就能决定一切时,谁还愿意去啃那些又厚又硬的书,资本追逐热度,粉丝维护偶像,整个链条都在默许甚至鼓励这种“美丽废物”的存在,他们被高强度的通告、拍摄压榨得没有一丝喘息空间,更别提静下心来读一本书,沉淀一下自己了。
他们花在形象管理、热搜维护上的精力,远远超过了提升内在的努力,他们被塑造成一个个完美的商品,被放在橱窗里供人观赏、消费,只是商品没有灵魂,人有,一旦脱离了剧本和提词器,那份空洞便再也藏不住了。
他们用一生去学习如何扮演别人,却唯独忘了如何扮演一个有血有肉、有思想的自己,大幕落下,灯光熄灭,那份苍白,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。
其实,说这么多“九漏鱼”的明星,并不是想借机羞辱谁,只是一些明星太注重外表,从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素养,“金玉其表,败絮其中”,如果把这份“弄虚作假”的功夫放在演技上,想必会更上一层楼。
而明星作为公众人物,应该起带头模范的作用,而不是树立不好的价值观,从官媒的发声中也可以看出,是希望大家提高一下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文化修养,而不是一味的以流量为前提,娱乐圈的不正之风在渐渐的被改善,希望“流量文盲”明星越来越少,多向公众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。
但讽刺的是,央视网发这类文章的本意,无非是为了指出当下影视圈存在的“文盲”现象,试图规劝明星及其粉丝们好好学习文化知识、提高文化素养,没想到,最后引发的却是新一轮的饭圈大战,又是一地鸡毛,甚至还有粉丝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!